2.jpg

自1953年第一次给《金华日报》投稿,他一写就是35年。等到了该退休的年级,又因为感恩《金华日报》这个“良师益友”,他担起了兰溪发行站站长的职务,这一干,就是15年。

他,叫徐连生。他与金报的故事,每到岁末年初都会上演。

像是约定好似的,每年12月前后,徐老总会给我打来电话:“小蔡同志,祝你新年快乐,有空来我家一趟吗?”

2017年末,他给金报写了42句顺口溜,总结了一年来《金华日报》报道中闪闪发光之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金报的深情厚意。

2018年,是《金华日报》自办发行三十周年,他又写了100句顺口溜,回忆他的发行故事。

2019年,是《金华日报》创刊70周年,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件事:该怎么表达这份谢意才好。“以前写的都是顺口溜,今年我换了个形式,采用的是回忆录的形式。”徐连生从思想文化、写作技巧、家庭事务等多个方面,回忆了与金报60多年的情缘。

“这么多年来,报社一直关心我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徐连生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信件,细细翻阅。徐连生父亲生病的时候,报社编辑嘱托他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照顾好父亲。病重的时候,又帮忙安排好住宿,让他带着父亲到金华看病。父亲去世时,又写信安慰他: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因家庭贫困,徐连生只读到小学毕业,刚工作时,是个写文章都不通顺的小伙子。1953年,徐连生鼓起勇气向报社投去了第一篇稿件,没想到没过多久就刊登了出来。“从那时起,我向报社投稿就有了劲头,只要听到哪里有值得反映和报道的事情,不管路途多远,我也要赶去了解,写成稿子寄给报社。” 此外,徐连生还写过兰溪女工樊爱英、劳动模范徐迺坤等鲜明人物。因为这次契机,他还被评为了报社的优秀通讯员。 “那时候我自己个人没有订金华报,每在报纸上发表一篇,编辑就会剪下来,连同稿费一起寄过来。”这些剪报,至今仍被徐连生当作宝贝收藏着。

作为礼物,我给徐老带去了金报创刊70周年的纪念册以及笔和书签,徐老开心地笑了起来,像个孩子般。随后他从里屋拿出了一把伞:“这是金报创刊60周年时,报社同志给我送来的纪念伞,十年了,我都还在用,质量是真好!这些东西,我会好好珍藏的,谢谢你!”

掰着手指一算,再过32天,徐老就94岁了,但他还是和两年前一样精神,身体也不错。我和徐老约定好,明年、后年……直到金报创刊八十周年时,我们每年都要见上一面。

城市站点
首都之窗   |   营口之窗   |   湖北之窗   |   湖南之窗   |   福建之窗   |   金华之窗   |   邯郸之窗   |   鄱阳之窗   |   海阳之窗   |   白城之窗   |   上饶之窗   |   广东之窗   |   深圳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