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2019

15

分享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素质教育2019/11/15 14:05:26

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教育强国》用镜头带领观众们深度了解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每年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从1949到2019,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跨越,中国教育也走过了70年的奋斗历程。把时间调回70年前,中国教育有着哪些故事?

11月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回答了这一问题。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这一重要节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通过四集的体量,从“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不同主题出发,结合历史影像、专家解读和人物故事,循序渐进地揭开中国教育70年发展变化,从多个角度深度揭示和呈现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在影像中遇见中国教育的进阶历程

以全国教育大会为标志,2018年中国教育吹响了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然而,70年前,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多年来,各类教育类纪录片以鲜活的镜头语言呈现了教育纷繁多样的侧面。而作为一部全面反映和聚焦教育发展历程的纪录片,《教育强国》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和故事化的表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深入北京、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教育一线,采访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教育强国》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北京学院路,因汇聚着钢铁、地质、航空、矿业、医学等八所高校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培养中国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7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才匮乏。1952年10月,北京航空学院成立。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强国强军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当年19岁的戚发轫就是其中之一。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在《教育强国》第三集中,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的回忆,该片展现了当年的教育环境和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戚发轫说。

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教育强国》用镜头带领观众们深度了解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用现实激活历史

呈现教育的关键所在

2001年1月,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十年之后的2011年,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从“基本”到“全面”,一词之差,却浓缩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发展教育事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以及创造伟业的历史成就。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呼应中,该片不仅复原了一幅幅记忆中的教育图景,同时推动和启发着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2019年9月4日,西城区的开学第一课,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给学生们讲述国歌的故事。通过生动而鲜活的故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枚扣子”,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学第一课”中更开始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的引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的思想政治课广受学生欢迎,经常一座难求。“在课堂上,把我们的课程,用学生喜欢的一些方式,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或者说语言,把一些宏观的命题讲得让学生觉得入耳入脑,才能够入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说到。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或许故事本身是否精彩并不是目的,影像背后的意义才是纪录片的最终追求。从影像和故事中透视中国教育70年来的变化与发展,《教育强国》聚焦了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扫盲到统编教材新编再到高考制度的成型,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到“普九”入学率不断提高,从推进教育公平到着眼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能够看到,如今的中国教育走进了新阶段。而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在指出教育发展的关键。

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影像的记录和讲述中,中国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渐次呈现。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不止“聊”教育

更有感悟与思考

《教育强国》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更展现了推动教育公平,加快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价值。新时代的中国教育,让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改变了命运。无论是在偏远山村还是繁华都市,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都是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直观、生动的体现。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弄勇小学肩负着附近22个村屯的孩子们小学阶段教育的重任。包括蓝海洲在内的250多名学生每个星期都往返于山路,徒手攀爬竹制悬梯、翻越大山,才能抵达学校。这条路很危险,但为了学习为了梦想,他们什么也不怕。在偏远山区,上学在多年前是一个“难题”,不止体现在叫教学资源的匮乏,更在于道路的艰难。如今,随着山村办学条件的逐步提升,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新家到学校,家在贵州的大山深处的杨艳步行仅只需要十分钟。让孩子们获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扶持如春风化雨吹遍贫困山村的每个角落,让偏远的山村有了更多的希望。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要解决大城市择校问题。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全面铺开。

透过实地走访和采访对象的真实讲述和感悟,发现山村和城市教育发展新变化,《教育强国》从日常的点滴变化呈现教育发展的大成果,让人们对教育公平与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规模扩张到结构转型、内涵发展,中国教育走进了新阶段。能够看到,更加公平的教育,更高质量的教育,正从蓝图走入现实,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里有“百年大计”的生动图景

通过镜头语言,让人们认识、体悟教育背后的深刻意涵,重构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认知和思考,这也是《教育强国》这类教育题材纪录片耐人寻味的价值所在。

从人生的“开学第一课”走过九年义务教育,历经高考洗礼,再从校园步入社会,伴随时间的变迁,中国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中国教育更加鲜活,为当代青年学生插上了思想的翅膀,也为这些青年的未来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深化改革的中国教育,在新的时代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面向未来,教育还有哪些新空间?正如《教育强国》在最后一集中所说,展望明天,在推进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发展的征程中,胸怀未来的中国人始终坚信,教育,国家命运所系,民族复兴大计所依。


城市站点
首都之窗   |   营口之窗   |   湖北之窗   |   湖南之窗   |   福建之窗   |   金华之窗   |   邯郸之窗   |   鄱阳之窗   |   海阳之窗   |   白城之窗   |   上饶之窗   |   广东之窗   |   深圳之窗   |